工业循环水系统是石油化工、电力、冶金、制药等众多行业的“血脉”,负责为生产装置中的换热器、冷凝器、反应釜等关键设备提供冷却或加热介质。然而,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结垢问题,如同“血管粥样硬化”,会从多方面对生产工艺的稳定性、经济性和安全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循环水中的结垢主要源于水中溶解的过饱和盐类(如碳酸钙、硫酸钙、硅酸盐)在换热器壁等表面析出、沉积而成。其根本驱动力是:
1. 温度变化:换热器表面温度升高,促使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垢。
2. 水分蒸发:冷却塔中水分不断蒸发,导致水中盐分浓度升高,超过饱和溶解度。
3. 流速过低:水流速度不足以冲刷带走析出的微晶,为其附着生长提供了条件。
结垢的本质是在传热表面附加了一层致密、坚硬、导热性极差的热阻层。
结垢最直接、最显著的危害是导致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。
1. 热阻效应与能耗增加:
洁净的金属换热壁面导热系数极高(例如碳钢为45-50 W/m·K),而水垢的导热系数极低(碳酸钙垢约为0.6-2.0 W/m·K,硅酸盐垢更低)。这意味着,一层薄薄的水垢就会产生巨大的额外热阻。
公式直观体现:
传热基本公式Q = U × A × ΔTm
其中,Q为传热量,U为总传热系数,A为传热面积,ΔTm为平均温差。
结垢后,总传热系数U值急剧下降。为了维持生产工艺所需的热负荷Q(即保证冷却或加热效果不变),系统只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补偿:
增大平均温差ΔTm:对于冷却器,这意味着必须降低冷却水温度或降低工艺介质的出口温度,这通常需要增大制冷机组负荷或降低生产效率。
增大驱动力:更常见的方式是,为了维持工艺介质的目标温度,蒸汽加热系统需提高蒸汽压力(温度),或水泵需加大流量以试图增强换热。这两种做法都直接导致了蒸汽、电力的消耗大幅增加。
2. 结垢厚度与能耗的关系:
能耗的增加并非线性,而是随着垢层厚度的增加呈指数上升趋势。研究表明,0.5mm的垢厚可使传热效率下降30%以上,能耗相应增加10%以上。当垢厚达到1.5-2mm时,能耗增幅可超过30%。这对于全年连续运行的工业装置来说,是一笔巨大的、不必要的能源开支。

结垢导致的换热效率下降,会直接干扰核心生产工艺的稳定运行。
1. 产品质量下降:许多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对温度极其敏感。例如,在聚合反应中,温度控制偏差一度就可能导致分子量分布不均,产品等级降低甚至成为废品。冷凝器结垢导致冷凝效果变差,会造成精馏塔顶回流液温度升高,破坏塔内气液平衡,最终导致产品纯度不达标。
2. 生产能力下降:为了保护设备或因换热不足,系统往往无法在设计的满负荷下运行。例如,一台结垢的裂解气压缩机段间冷却器,无法将工艺气体冷却到预定温度,会直接限制下一阶段的处理量,迫使整个装置降负荷生产,影响产量。
3. 工艺稳定性与安全风险:换热效率不足可能导致工艺介质温度失控。高温可能引发副反应、催化剂烧结失效,甚至引发物料分解、超压等安全事故。在极端情况下,因冷却失效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。
结垢不仅发生在换热器内,整个循环水系统都会受到影响。

1. 管路阻力增加,泵送能耗激增:垢层会使管道内径变小,内壁粗糙度增加,显著增大水流阻力。为了维持系统所需的流量和压力,循环水泵必须提供更高的扬程,导致电耗大幅增加,运行成本上升。
2. 设备寿命缩短:
l 垢下腐蚀:垢层本身具有吸湿性,其覆盖下的金属表面与外界隔绝,形成氧浓差电池,引发严重的局部垢下腐蚀。这种腐蚀速度快,且不易察觉,极易导致设备穿孔泄漏。
l 机械损伤:清理坚硬垢层时的机械打磨或高压水射流可能损伤金属本体。
l 流量分布不均:在并联换热器组中,结垢程度不同的管路流量分配会失衡,进一步加剧某些设备的恶化。
l 过滤器、阀门失效:剥落的垢片会堵塞过滤器、Y型斯特rainer,增加维护频次。也可能卡塞阀门,导致调节失灵。
现代工业生产高度依赖自动化控制,而传感器是其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。结垢会严重干扰关键传感器的测量,导致控制系统做出错误决策。
1. 温度传感器(TT):垢层包裹在温度探针表面,使其无法灵敏、准确地感知流体的真实温度。一个被垢层“绝缘”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低于实际流体温度(对于冷却过程)。控制系统根据这个错误信号会错误地判断换热已充分,从而减少冷却水流量或关闭调节阀,进一步加剧工艺介质的超温风险。
2. 流量传感器(FT):
电磁流量计:结垢会改变电极间的导通状态,并减小测量管径,导致测量值严重偏低。
超声波流量计:垢层会阻碍声波的穿透和反射,导致信号衰减甚至失准。
孔板/涡街流量计:结垢会改变节流元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,使其测量特性偏离设计曲线,造成永久性偏差。
流量测量失准会使操作人员无法掌握真实的工况,水处理药剂的投加量也无法根据浓缩倍数准确控制。
3. 压力传感器(PT):测压口被垢物堵塞,会使压力读数失灵,无法及时反映系统压力异常,如泵的出口压力或过滤器压差,贻误维护时机。
4. pH、电导率等在线水质仪表:这些仪表的探头表面结垢是最常见的问题。垢层会完全隔绝探头与水的接触,导致测量值停滞不动或严重失真,使水质监控系统形同虚设,无法及时预警结垢趋势和指导排污、加药。
工业循环水系统的结垢绝非一个可以忽视的“小问题”,它是一个系统性难题,会从能耗、工艺、设备、控制四个维度全面侵蚀生产效益和安全。
l 经济效益:表现为惊人的能源浪费、产量损失和频繁的维护成本。
l 安全与稳定:表现为产品质量波动、非计划停车和潜在的安全隐患。
因此,必须采取系统性的应对策略:
1. 主动预防:建立完善的水质处理方案,从源头控制垢的形成。
2. 智能监控:采用在线监测设备(如示踪型结垢监测仪)实时评估结垢趋势,而非被动等待问题出现。
3. 定期维护:制定科学的清洗计划,保持换热面清洁。
4. 系统设计优化:保证管路设计流速,选用抗垢型换热管(如波纹管),为关键传感器设计便于检查和清洗的安装方式。
将循环水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工艺单元进行管理和优化,对其结垢问题进行有效防控,是保障整个生产装置安、稳、长、满、优运行,实现节能降耗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。